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許多企業家成功了。但一時的成功,甚至在某一年進入了富豪排名榜,并不代表一生成功。企業在市場上名氣甚大,甚至進入多少強,也不代表基業長青。成功的企業各有各的原因,但基業長青的企業必須有一個真正成功的企業家。 企業能否基業長青取決于企業家的素質。成功企業家的素質固然包括膽識、眼光、勤奮與果斷,但在我看來這些還不是最基本的。比這些更重要的是為人處世的做人準則。我曾向企業家朋友推薦圍棋大師吳清源先生的《中的精神》。并不是圍棋之道與經營企業有什么關系,或者從下圍棋中能得到什么企業經營管理的啟示,而是要他們學習吳清源先生如何做人。吳先生的一生有過大喜大悲。他年輕時曾經打遍日本棋壇無敵手,20世紀60年代曾遇車禍而無法下棋。他在輝煌的成功前面,虛懷若谷;在巨大的災難面前,鎮定不驚。有了這種人格,人生做什么都可以成功。我也勸企業家讀沃爾瑪創始人薩姆·沃頓的自傳《富甲美國》(其實這本書原名是:《美國制造的薩姆·沃頓:我的故事》,強調了沃頓是美國這種環境的產物,中文本改為這個書名,頗有自夸之意,與薩姆·沃頓的個性完全相反),但不是學他如何做事,而是學他如何做人。我推薦這本書的文章題目就是“成功的企業家必須是好人”。當然,我說的好人與壞人并不是從法律意義上劃分的,而指的是人的修養與品質。 做一個普通人與做一個企業家的修養與品質要求是不同的。人都有自己的缺點,作為一個普通人,你剛愎自用,聽不進別人的意見;有點成績沾沾自喜,不知自己姓什么;對人摳門,再有錢也一分錢掰為兩半花等等。這都沒什么,只要不犯法,無論有什么缺點,改不改都是你的自由。但作為企業家,這些缺點就會導致一個企業決策的重大失誤,甚至導致企業破產。剛愎自用,在企業中一切自己說了算,聽不進不同聲音,決策總難免犯錯誤—有誰是絕對正確的呢?而且以這種個性很難與別人相處,更談不到吸引人才—一個人有再大能耐,又能做多少事呢?有點成績沾沾自喜,企業不進則退。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樹欲靜而風不止,你不進步,別人就要把你吃掉。摳門成性的企業家領導的企業不會有有效的激勵機制,舍不得給別人錢,誰為你賺大錢?周扒皮式的人能成就什么事業?我見過了太多這樣的企業家,他們有過輝煌,但現在他們在哪里?失敗的企業家大多都有人格上的缺陷。 人的修養與品質是哪里來的?的確有天上掉下來的—個性與遺傳是相關的,所謂本性難移,指的還是由遺傳而來的一些個性。但更重要的是后天的環境和學習。甚至在人的修養提高以后,一些先天性的個性缺點也可以改變。林則徐脾氣不好,就以“制怒”二字來警示自己。人的天性中總有各種各樣的缺點,重要的是知錯能改,不斷完善自己。我們絕不要求企業家是一個完人,他們與普通人一樣也會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必須克服的是那些對企業發展不利的缺點。普通人與成功企業家的差別并不在于有沒有缺點,而在于能否克服人所固有的缺點。我說的成功的企業家必須是好人,就是他們要具備一些普通人所不具備的優秀品質,而且善于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 成功的企業家必須是好人,但好人并不一定是成功的企業家,而且大多數好人都是普通人。成功的企業家還必須有能力。這種能力有先天的因素,而且相當重要。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我信奉的一句話是“企業家是天生的”。企業家的眼光、膽識、勤奮及其他成功的個性許多來自遺傳—并不是企業家的兒子一定是企業家,而是遺傳基因的某種現在科學上還弄不清的突變或特殊組合。但僅僅有天生又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還在于實踐和學習。許多企業家都是在商場摸爬滾打的磨煉中成長起來的。在經歷了許多次成功和失敗之后,他成功了,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學到了本領。“實踐出真知”、“從戰爭中學習戰爭”,這類話都是這個意思。但是要迅速增長本領,僅僅實踐還是不夠的,必須學習。我說的學習當然不是“干中學”,而是讀書,看那些與企業管理有關或無關的書,學那些看似空洞而又抽象的理論。 讀書可以提高人的修養,改變人的個性,也可以提高人的能力。許多企業家也愛讀書,但總是愛讀與企業管理相關的書。這類書往往成為市場上最暢銷的書,正在于它的實用性。其實這類書講的道理,我們也很難照搬,或用來解決自己面臨的實際問題。讀了《基業長青》,你并不能照方抓藥,一用就靈;讀了《贏》,韋爾奇成功的方法對你不一定適用。如果這些書果真有這么大的作用,那不每個人都成為大老板了嗎?這些書給我們的,仍然只是啟示,而不是方法。其實,你從任何一本書中都可以得到啟示。許多企業家也許看過《大染坊》這部電視劇,或它的同名小說。陳壽亭(大染坊主人公)的企業經營、競爭之道就值得我們學習—更別說其為人了。我認識一些企業家津津有味地讀哲學、歷史、文學、藝術史、音樂、美術等與企業管理無關的書。他們的知識面廣了,思路更開闊了。如今誰都覺得“耐克”這個名字好(名牌必須有一個好名字)。其實耐克是希臘神話中一位長著雙翼的勝利之神的名字。如果當時公司的創始人之一約翰遜沒有讀過希臘神話,能有這么一個神來之筆的名字嗎?開卷有益,對企業家更是如此。從根本上說,經商搞企業是與人打交道,讀書多了,見得多了,知識面廣了,與什么人都能交往,事業就成功了一大半。儒商應該就是讀書多、有知識的企業家,而不是按儒家傳統經營的企業家。
圍繞眾籌有什么可以推薦做作文選題的嗎
眾籌,在如今的中國是一種新型的籌資渠道,從網上的內容了解,眾籌可以通過P2P或P2B平臺的協議機制使籌資人獲得來自不同個體的融資籌款,商業模式由籌資人、出資人和眾籌平臺這三個有機組成部分。與P2P網絡借貸平臺的不同之處在于眾籌服務于融資方,更多的是通過眾籌平臺對項目的宣傳,希望通過介紹、宣傳等吸引公眾關注,從而獲得資金支持。創業企業通過眾籌,把社會上大量分散資金集中起來,完成初期發展所需的資金;對于創新產品,眾籌相當于提供預先檢測市場反應的平臺,企業可以把產品需要的基本費用在眾籌平臺完成籌集之后再生產。
2011年7月眾籌模式才進入中國,我國成立首家眾籌網站——點名時間,之后陸續出現追夢網、淘夢網等,目前已存在多家籌平臺。 青銅器創業團隊,5個年輕的技術宅小伙兒和一個技術美女組成的團隊,靠他們的才智和努力研發做出了一款3D打印機,不大,可以放在家里的角落,而且打出來的模型也很酷,“但由于各種情況,之前的老總不再重視這款3D打印機產品,導致后期投入也嚴重不足。3D打印機目前還處于快速發展初期,不停的有新東西出來,新的機型,新的技術,新的耗材等等,需要不斷后期投入研發改進。我們不愿意自己心血白費,讓自己珍若寶貝的研發成果就此沒落,今年我們幾個全部出來,獨立運營。我們都知道這是極大的風險,但是創業的夢想總是不停奔騰在心頭。在路上就沒有什么好說的了,迎風向前是唯一的方法!” 這是我在眾籌網,一個類似于點名時間的網站上看到的一個不錯的產品,最低只要出100元就能支持他們的產品。一些例如眾籌網站這樣的眾籌平臺,給這些年輕有技術有想法創意的人一條新路,眾多人會瀏覽這些網站,有些可能只是逛逛,花個一兩百嘗嘗鮮,有些人可能有些閑錢而會投入的更多些,但是許許多多人的資助加在一起就是一筆可觀的數目了。眾籌就是大家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感覺。激發年輕人的創意,激發他們的創業精神,眾籌網站不僅能給他們帶來資金,同時通過大家的積極性也能看到這件產品是否受歡迎,是否將來會有市場。還有歌手通過點名時間募集資金,在全國舉辦了100多場演唱會;動畫片通過點名時間募集資金進行拍攝。以后眾籌的內容與形式也許會變得更加多樣化。
微信,現在很火的一個聊天軟件,但是微信的用處現在來看遠遠不止聊天這么簡單,從微信推出發紅包,然后和打車軟件合作,打車就減價,再到AA付錢,綁定銀行卡,推出類似于余額寶的理財項目。隨著互聯網金融如今越來越紅火,微信平臺很好的將分散的各種資源集中起來,那微信是否也能眾籌呢?我上網查了一下,有很多很多的案例,有人通過微信眾籌買房,做生意仔細看了一個案例,是一家茶館的例子,幾個人在微信朋友圈里發了一條簡短的信息,“景區梅靈路靈隱路附近三層花園餐廳,還有六年租期,因朋友有其他事急轉,現我們組織眾籌入股10000(元)一人,本人可享受終生免費用茶,有興趣加入的聯系我,100人跨界認識一起玩。”短短兩天的時間他們就靠著這條消息和自己的信譽募集到了123萬元,已經有200個股東。投資者來自金融、房產、媒體、互聯網等各個行業,2/3是朋友圈里的好友,剩下的1/3是轉了一層的,好友的好友。如今大家生活水平提高,閑散資金也越來越多,如果更多高質量的眾籌項目出現,眾籌的宣傳能更廣,一定會很有市場。
但是正如點名時間遭遇的窘境,項目成功率只有47%,相比之下美國kickstarter的成功率高達85.7%。kickstarter2012年全年籌資3.2億美元,而點名時間從開辦之初一直到去年10月,籌資總額只有650萬元人民幣,相去甚遠。國內很多眾籌網站仍然沒有擺脫生存危機。同時在中國,眾籌缺乏成熟的監管規范,缺乏嚴格的資金使用規范,信用體系也不是很完善,法律風險大,大眾對眾籌不了解等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其發展。不過我覺得經過發展,改進和更大的宣傳,依靠中國龐大的人口和資金,眾籌模式會有很大的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