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福(1910―2017),1910年8月出生于上海名醫世家,茶學家、制茶和審評專家,中國近、現代十大茶葉專家之一。教授級高級農藝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茶業界普遍把張天福稱為:“茶學界泰斗”。長期從事茶葉教育、生產和科研工作,特別在培養茶葉專業人才、創制制茶機械,提高烏龍茶品質等方面有很大成績,對福建省茶葉的恢復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晚年致力于審評技術的傳授和茶文化的倡導。
2017年6月4日,在福州去世,享年108歲。
立志獻身茶業的張天福認為:除了自己認真學習科學知識、提高業務能力外,應該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培養自己的人才,走科教強業之路。為此,他自大學畢業被聘任為福建協和大學助教之時起便利用教科書備課的機會收集有關茶業資料,編寫茶樹栽培、茶葉制造等教材,并取得校方資助,轉道臺灣實地考察茶業。此外,他收集了大量資料,寫了《臺灣之茶葉》考察報告,并決心創辦福建第一所茶校和茶業改良場。
1935年8月,經多方努力,取得福建省教育廳和建設廳支持,在福安縣城關和社口鄉分別創辦“福建省立福安初級農業職業學校”(當時只設茶科,1937年擴建高中部,設農茶兩科,改稱福建省立福安農業職業學校)和“福建省建設廳福安茶業改良場“,張天福任校長兼場長。從此,福建有了現代茶業教育和科研機構。學校的老師既是教師又是茶場的科研人員;茶場既搞科研又是學生實習、勞動的基地。場校結合,理論聯系實際,培養人才和改進技術相輔而行。茶業科教相結合,至今仍不失為辦好教育的一條好經驗。
場、校開辦初期,張天福廣集人才,如莊晚芳教授、李聯標研究員等人都是當時被邀參加科研、教學的骨干,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培養出福建省第一批茶業專業人才。像當今臺灣大學教授、原臺灣茶葉改良場場長吳振鐸教授就是其中一個。
茶場開創伊始,張天福有感于制茶工藝的落后和制茶工人勞動的艱辛,克服重重困難,多方籌措資金,于1936年從日本引進萎調機、揉捻機、解塊機、干燥機等全套制造紅茶的機械設備,使福建制茶業由人工制茶過度到機械制茶。
1940年,由福建省政府于中國茶葉公司聯合在崇安創辦“福建示范茶廠”,任命張天福為廠長、負責籌建工作。經過艱辛努力,開辟茶園200多公頃,建機械初精制等工場,并開展茶葉品種、栽培采制等試驗研究和茶區調查及技術推廣工作、統轄全省茶業各分廠和制茶所,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茶葉生產、科研、推廣、銷售相結合的單位。1942年,由于各方面基礎較好、條件優越,被當時的重慶國民政府財政部貿易委員會改辦所屬的全國第一個茶葉研究所。在籌建“福建示范茶廠”過程中,張天福仍部忘茶業教育。1941年,他利用示范茶廠的設備和人才,建立“崇安縣立初級茶業學校”,由他兼任校長,培養茶業人才。可惜,1942年隨示范茶廠的改辦而停辦。
1942―1946年,張天福又一次應聘到福建協和大學任教,他仍利用教學機會,積極收集茶葉資料,編寫教材,搞好茶業教學工作。1946年后,他又回到崇安接收全國茶葉研究所,成立農業部中央農業實驗所崇安茶葉試驗場,繼續從事茶業科研,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0年,張天福調到福州,先后在中茶福建省公司和省農廳工作,他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全省茶葉收購、生產、科研等工作,積極培訓茶葉收購、生產和科研人員,建立機械制茶廠,設置茶葉收購網點,制定合理的收購樣價和評茶計價的方法,指導茶類改制(20世紀50年代初,為適應外銷需要把全省大部分綠茶改為紅茶),籌建全省2個地區茶葉指導所、16個縣茶葉指導站和2個茶葉試驗場的機構設置、人才配備,促進全省茶葉產銷由混亂逐步走向由序發展。1953年,他改進由 他早年設計的“九一八”揉茶機為“五三式”、“五四式”揉茶機,分別推廣適應于紅茶、綠茶區,又設計推廣了綠茶三鍋連續殺青機,大大減輕了制茶工藝中的揉茶和殺青勞動強度。同時,還總結了經驗、試驗、示范、推廣茶樹無性繁殖――茶樹短穗扦插法的經驗,大力推廣茶樹良種。1954年親自赴崇安蹲點,指導 創辦當時全國規模最大的機耕茶場――崇安茶場,為促進福建茶葉發展做出貢獻。
1957年,張天福被錯劃為“右派”,直到1980年平反。在這23年中,他堅守在茶葉生產的崗位上,幾乎走遍福建全省所有的茶區,寫下了大量很有價值的總結、研究和考證等資料,如《福建白茶的調查研究》、《龍巖斜背茶調查》、《閩西山調查茶》、《福建茶史考》等等。1961年他母親在福州病故,當時他在崇安研究揉茶機棱骨形狀和包揉處理對武夷巖茶外形的影響,無法為母親侍奉送終。他還反復總結、指導對開辟山地茶園非常有價值的“梯層茶園表土回溝條墾法”。他在下放壽寧縣龍虎山茶場期間,帶領職工和知識青年推廣科技成果,改造低產茶園,建立豐產茶園,培養職工,改進制茶工藝,使該場茶葉單產、質量、售價名列全地第一。
1980年,當時已70歲高齡的張天福深感年紀不饒人,這時間更寶貴,寫了一幅“時間就是生命,知識就是力量”的對聯掛在書房里,時刻勉勵自己,抓緊時間做更多有益于茶業事業的事。他不顧妻兒的勸阻,只身前往福安社口,到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當顧問。他把幾十年來收集珍存的幾百冊茶葉書籍、資料和標本,全部獻給該所。他帶領科研人員主持省的重點攻關課題――“烏龍茶做青工藝與設備研究”,在通過技術鑒定之后,有從閩東轉戰到閩南,深入到烏龍茶主產區――安溪縣蘆田茶場進行課題試驗,分析和研究了幾千個數據,取得了成功,解決了烏龍茶品質最關鍵的 “做青”工序難題,首次實現人工控制氣候條件下進行烏龍茶“做青”工藝,對穩定和提高烏龍茶品質取得進展。該成果獲福建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在此期間,他還主持編寫了具有福建特色的《福建烏龍茶》專著,并容獲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對進一步宣傳福建烏龍茶起了推動作用。
張天福在被選為福建省第一、第四屆政協委員、第五屆政協常委期間,為加快發展福建茶葉,先后在政協各次會議上寫了八次“興茶論證”的提案,得到有關部門和領導重視、采用。
20世紀90年代后,已進入耄耋之年的張天福,仍然堅持參加各項茶事活動。
對張老的仙逝表示悼念和惋惜,張老,您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