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的發源地最早在哪個省
中國素有女媧造人的傳說,很優美,但是畢竟是神話,關于中國的起源,流傳著幾種說法。
一、中國的起源,源自170萬年前的元謀人,在云南省元謀縣一帶出土的兩枚牙齒、石器、炭屑,以及其后在同一地點的同一層位中,發掘出少量石制品、大量的炭屑和哺乳動物化石,證明他們是能制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原始人類。
二、北京猿人,生活在距今70萬年至20萬年,能制作和使用工具,能使用天然火,過著群居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會。
三、非洲祖先說,1987年,美國加州大學遺傳學家坎思等人,通過研究來自非洲、歐洲、亞洲及巴布亞新幾內亞等地1 4 8 位婦女身上的線粒體DNA,發現各大洲人種中以非洲人的變異最多,從而認為非洲人的歷史在各大陸為最長。推測現代人類起源于同一個非洲祖先。
2. 中國的發源地最早在哪個省市
貴州,這個省份文明歷史非常久遠,在很早之前這里就已經有人類足跡。在貴州省內,有很多從遠古時期遺留下來的遠古遺址和人類化石等可考證,這些物件對于中國,甚至是對于世界各地的考古學家研究遠古人類文明史意義深遠。貴州這個省份在很早之前這里就已經有人類的足跡了。有很多從遠古時期遺留下來的遠古遺址、人類化石等等物件
3. 中國最早的發祥地在哪兒
河南濮陽和陜西。
濮陽古稱帝丘,據傳五帝之一的顓頊曾以此為都,故有帝都之譽。濮陽之名始于戰國時期,因位于濮水(黃河與濟水支流,后因黃河泛濫淤沒)之陽而得名,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在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周、秦、漢、唐等十四個王朝都定格于陜西。
中國大地原點所在地的陜西,既是當代中國的地理中心,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和古文化的中心。特別是建都陜西的周秦漢唐四個王朝譜寫了中華文明最華彩的樂章,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并跨越時空影響著現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
擴展資料:
中國文明起源:
中國文明產生的地點和時間。根據考古發掘研究,有仰韶文化晚期至龍山文化早期等幾種不同觀點。
中國是人類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早在約八百萬年以前,在云南的開遠、祿豐等地已經生活著古猿。此后,經過漫長時間的進化,產生了不同時期的原始人、氏族部落,如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山頂洞人及半坡人等等,同時經歷了原始人群、母系社會和父系社會幾個階段。
中國又是一個有著輝煌文明的古老國度。從步入文明的門檻之日起,中國先后經歷了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戰國、秦朝、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宋遼夏金、元朝、明朝和清朝等歷史時期。
歷代統治者,以其各自的政績在歷史舞臺上演出了內容不同的劇目,或名垂青史,或遺臭萬年。其中在夏、商、西周和春秋時代,經歷了奴隸社會發展的全部過程。從戰國開始,封建社會孕育形成,秦朝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封建帝國。
此后,兩漢王朝是封建社會迅速成長的階段,唐、宋時期經歷了封建社會最輝煌的時代,至明、清兩代,封建社會盛極而衰,并最終步入多災多難的近代社會。
在數千年的古代歷史上,中華民族以不屈不撓的頑強意志、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卓越的聰明才智,譜寫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創造了同期世界歷史上極其燦爛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
萬里長城、大運河、明清故宮以及多姿多彩的各種出土文物,無不反映出大膽、高超的生產技術;同時在思想文化、科學技術領域產生了無數杰出的人物,創造出無比博大、深厚的業績;而包括指南針、造紙術、火藥和印刷術這“四大發明”在內的無數科技成就,更使全人類獲益匪淺。
占統治地位的觀點是:黃河流域是我國唯一一處古代文明發祥地,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二十世紀下半葉,隨著考古探索的不斷進展,考古學家們又提出了中華文明多源觀,即黃河流域文化區、長江流域文化區、珠江流域文化區、遼河流域文化區。
這四大區域的文化各有其相對獨立的發展序列,都可以追溯到距今四五千年以前,都為推進中國古文化起了特定的歷史作用。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的史前文化雖是多元的,但他們的發展并不平衡。
在我國古人類邁向文明的歷史進程中,只有中原黃河流域文化區,尤其是黃河中游和下游相交匯的晉、陜、豫一帶地區,構成了華夏文明的起源的中心區域,并且率先大踏步地進入文明的門檻,成為華夏傳統文明的“直根”。
近年來陶寺遺址(陶寺遺址最早發現于20世紀50年代,位于襄汾縣城東北約7.5公里的崇山西麓,因靠近陶寺村南,所以叫陶寺遺址)的發掘成果表明:這個直根就是陶寺文化。
4. 中國的發源地最早在哪個省份
以下“中國”作現在中國國境線以內解,簡單描繪一下考古學所勾勒出的圖景:
1.從晚更新世之末到全新世之初,華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開始開始從狩獵采集向食物生產/農業轉型。 在華北轉型比較迅速,粟作農業的起源與新石器時代定居社會的產生大致同步,在長江中下游,稻作農業的起源和發展長期伴隨著野生食物資源的采集經濟——這是各自文明起源的經濟基礎。在更外圍的地區, 如東北、西南、嶺南、青藏高原、西北戈壁荒漠 等,生計沒有根本性改變,或轉型較晚,基本與最早的一批文明無涉。由于二里頭是文明社會已得到公認,所以最初的文明很可能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新石器時代。而且由于東亞與舊大陸其他文明起源中心相距較遠、存在一些地理障礙,而且在約2000BC之前較少見到外來因素影響,所以一般中國新石器研究者均認為,相對于西來說的文明本土起源已成定論。
2.也是從新石器時代開始,才真正在考古學上能夠辨認出物質文化的地域性,進而區分考古學文化和譜系關系(某個地區的早晚文化之間往往有某種程度的承襲演進關系、從而不同于其他地區的現象), 這種文化譜系一經形成,并非一成不變,而是有主有次、有分支也有合流,史前中國就是由許多大大小小的文化譜系交織起來的。 其中與文明起源相關的也基本上是后來早期中國的核心區域,主要包括遼西地區、晉陜高原+河套地區、甘青地區、中原地區(晉南+關中+晉南+豫中西)、黃河下游(山東及附近)、長江下游(江浙地區)、長江中游(兩湖地區)、成都平原等。 這樣,與傳統的歷史書寫集中于黃河流域或中原中心說不同,考古學展現更多的是中國文化多元性的一面。
3. 文明如果不是作泛化理解(如偉大的文化傳統)而是要求有科學定義的話,往往是和國家、階級、城市等相聯系,這些概念可以從人類學、政治學等社會科學中抽象出來,但是在考古遺存上的表現可能是千差萬別的。在缺乏文字的情況下,我們往往對階層分化如何產生和維持、行政管理機構如何運行、統治者如何壟斷暴力等更接近文明本質的細節知之甚少,所以考古材料的局限性也決定了研究史前史需要多學科合作。
上述各地文化不僅譜系不同, 而且手工業、大型公共工程、宗教、戰爭等因素在參與社會復雜化進程中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甚至不同區域文化興衰的態勢也有高低變化、此起彼伏。這也就意味著很難用一把刀把當時中國社會切出前文明和文明階段,就算要分別處理不同區域,分割的標準也很難事先達成共識。所以文明起源研究已從文明要素的界定、文明化一般過程的比較,轉變為針對某一地方文化的歷史過程進行個案探討的基礎上進行綜合。
借用某些學者的概括,中國史前文明總進程的可被分成三大階段:第一階段(4000~3000BC),仰韶文化廟底溝期進入空前繁榮,同時期的長江中下游地區也呈現出同樣的態勢,其他地區則相對沉寂。第二階段(3000~2300BC),中原地區轉入由內部的結構性調整帶來的表面沉寂;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社會則繼續此前的發展趨勢,并相繼達到各自的高峰;海岱地區約在大汶口中期開啟文明化進程并一直保持著穩健發展的態勢,遼西地區文明化的起步約略同時,卻似乎步調更快地走向了當地社會發展的頂峰。第三階段(2300~1800BC),成都平原和陜北地區突然涌現出一批城址;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社會文明化進程急轉直下,快速凋零,類似情況也發生在遼西地區;中原地區在經過廟底溝二期文化的調整之后再度崛起,形成了以中原為中心的歷史趨勢(趙輝,2006)。
如果一定要給文明化起步時間線的話,環太湖地區是崧澤文化,以張家港東山村遺址為代表;江淮地區是凌家灘文化,以凌家灘遺址為代表;中原是仰韶文化廟底溝期/類型(西陰文化),以靈寶西坡遺址為代表;長江中游地區是屈家嶺文化;黃河下游地區是大汶口文化中期;遼西地區是紅山文化,以牛河梁遺址為代表。其他地區可能相對較晚,比如成都平原的寶墩文化和三星堆一期文化,陜北的老虎山文化。
同時不同地區也存在著不同的文明化模式。模式一:在自然環境較好的東部、南部地區,社會復雜化和社會分層化程度較高。伴隨新的社會等級秩序的建立,這些地區的社會生活中發展起一套復雜的等級表征系統。這方面的考古記錄集中體現在墓葬資料中,即通過隨葬玉器、象牙器、漆器、精制陶器、絲綢等高檔手工業品的數量或質量,以及棺槨的有無、墓葬規模大小等物化形式來表達死者的身份。聚落之間和聚落群之間呈現出的清晰的等級秩序,則反映著社群之間的分化。而為了維持和鞏固這種等級秩序,宗教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模式二:在自然條件相對較差的西部和北部旱作農業地區,社會分化程度普遍較低,缺乏等級表征系統,社會矛盾的尖銳和新的社會秩序的建立,更多體現在聚落之間和聚落群之間。在這些地區考古記錄中,常常見到城墻壕溝等聚落防御設施、大量出土的箭鏃等武器,以及亂葬和殺埋活人的奠基儀式,因此社群之間的沖突和暴力似乎是其社會活中的重要內容(趙輝,2006)。
從這個意義上講,考古學中年代上的早晚可能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社會演變的動力是什么,不同區域社會是怎樣競爭或聯合的,各自成敗興亡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有的社會對后來中國文明貢獻更大而有的看起來就無關……文字材料的缺乏并不妨礙考古學在譜寫史前史方面的雄心,所以也希望知乎讀者不要把眼光局限在文明何時何地起源的問題,或者互相攀比競爭哪種文化更能代表“最早文明”等榮譽稱號,多問一些為什么,也能更好地理解考古學家的工作。而且,在一個萬邦林立的演化場域中,每一個地域社會都是獨一無二的,也許哪個不起眼的遺址就保存了重要的文明基因,對我們現在仍然有所啟迪。考古學揭示了眾多被歷史書寫所遺忘或至少是記憶模糊的文明,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對它們抱以溫情和敬意。
參考文獻
趙輝:《考古學關于中國文明起源問題的研究》,《古代文明》(第2卷),文物出版社,2003年。
趙輝:《中國的史前基礎——再論以中原為中心的歷史趨勢》,《文物》2006年第8期,第50-54頁。
5. 中國最早發源地是什么流域
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所以稱黃河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中華文明亦稱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三個,即黃河文明、長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中華文明是三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升華的果實
6. 中國的發源地是河南嗎
中國祖先來源于黃河流域,也就是河南省。中國歷史早期發展本就是多元一體,夏商周三代政治中心也是變動的,夏朝在今天河南山西一帶,商朝在夏朝的東邊,西周在今天的陜西一帶,但是當時嚴格來說周邊還有許多小國家,比如南方的三苗政權,后來也漸漸融進去了中華民族。
7. 中國的發源地是哪個省
這樣的說法是不正確的。雖然說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但在幾千年前,我國各個地方都住有人們。像唐代的文成公主西嫁吐蕃,就是今天的西藏,西域,就是當今的青海甘肅一帶。若羌,就是當今的新疆一帶。遼,金,就是今天的內蒙一帶。這充分證明,中國人遍居中國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