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鴉片戰爭之茶葉與鴉片
中國向英國傾銷的商品有:茶葉、絲綢、瓷器等奢侈品英國向中國傾銷的商品有:鴉片
2. 鴉片戰爭 茶葉
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開始解體。
鴉片戰爭以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戰后,英國輸華棉紡織品猛增,外國廉價的棉布、棉紗,充斥中國東南沿海市場,使中國東南沿海家庭手工棉紡織業逐漸破產。手工棉紡織業是中國封建社會中最重要的手工業,小農業與家庭手工棉紡織業的結合是封建自然經濟的主要形式;家庭手工棉紡織業破產,造成耕與織開始分離,這是幾千年來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的主要標志。戰后,中國茶、絲出口大量增加,刺激了國內茶、絲生產的發展和商品化。中國茶、絲出口貿易,幾乎全部為外商所操縱,使中國茶、絲生產服從于世界市場的需要,成為外國資本主義的原料供應地。這是中國封建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的又一個重要標志。
3. 鴉片茶葉貿易
在18世紀,中國對鴉片的需求十分之高,而在1773年,東印度公司在孟加拉取得了鴉片貿易的獨占權。
但由于東印度公司的船只被禁止運送鴉片到中國,所以在孟加拉地區生產的鴉片要先在加爾各答出售,再在那里運到中國。盡管中國政府一直禁止鴉片入口,又在1799年重申禁煙,但公司仍從孟加拉透過貿易商和中介走私鴉片到中國廣州等地,平均每年更高達900噸。鴉片源源不絕的輸入中國,使中英貿易形成了龐大的逆差,盡管中國輸出茶葉、絲綢和瓷器,仍未能阻止白銀大量流出的問題。在1838年,當時鴉片輸入中國的數量高達1400噸,中國不得不對走私者處以死刑,并派出欽差大臣林則徐監督禁煙。禁煙與日后的銷煙引發了1840年鴉片戰爭,最終使中國租借香港島予英國。4. 中國茶葉鴉片戰爭
來源于茶葉與鴉片戰爭 我國的茶葉早在唐朝就傳到了日本,但那時還并未在全世界流行。
5. 茶葉與中國的鴉片戰爭有什么關系?
通過這兩次鴉片戰爭比較,歷史學者發現兩次鴉片戰爭之間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
相同點是,兩次鴉片戰爭的主要策劃者都有英國,英國是這兩次鴉片戰爭爆發的主要負責人。通過戰爭,受益最大的就是英國。兩次鴉片戰爭的性質也都是為打開中國市場而發動的侵略性戰爭,并且在這兩次鴉片戰爭之后,清政府都被迫與侵略者簽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每份條約都毫無例外地傷害了中華民族的利益,都使得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程度加深。
通過兩次鴉片戰爭比較,也可以發現其中的一些不同之處。首先是兩次戰爭發生的背景不同,第一次鴉片戰爭是在虎門銷煙之后英國人惱羞成怒下發動的侵華戰爭。第二次是西方列強普遍完成工業革命之后,趁著我國國內發生太平天國運動而趁火打劫。并且第二次鴉片戰爭相比于第一次,侵略的國家除了原有的英國之外,法國也派出了侵華軍隊。美國和沙俄也趁機大發戰爭財,成為了英法聯軍的幫兇。第一次侵華并未造成我國文化上的損失,第二次鴉片戰爭侵略者焚毀了我國建筑史上的最高杰作--圓明園,這是一筆無可估量的損失。并且第二次戰爭已經深入我國包括京畿在內的內陸地區,對我國的危害相比于有過之而無不及。
鴉片戰爭中清政府的損失情況
中國就鴉片戰爭損失嚴重,當然這種損失不是簡單的數字用來衡量的,它包括有形和無形兩個方面。關于鴉片戰爭損失具體如下:
政治上,鴉片戰爭結束后中國同英法俄等資本主義國家簽訂了一系列喪辱國權的不公平條約,損失了大量的領土和主權。其中領土接近200萬平方米,包括香港等地,主權包括關稅權、領海權等權利,由此中國半殖半封的程度大大加深了。領土和主權的完整對一個國家的意義重大,中國每一代領導人都在為此做最大努力,一直到現在2016年中國的一些領土都沒有收回。
經濟上,西方國家的把手由沿海伸到內陸,不斷加大外國商品在中國市場的占有率,用化學合成布料換取中國的絲綢,并掠奪廉價的原材料和勞動力,使得無數的白銀流向外國,嚴重的沖擊了中國國民經濟并使之日漸蕭條,生存艱難。除此之外,西方國家在戰后向中國索取了白銀賠款,放火燒了圓明園,搶奪了中國無數寶貝,有些至今還流落在國外。
文化上,條約給予了外國人在中國內地可以進行傳教的權利,這使得各國的宗教文化在內地廣泛傳播,中華上下幾千年的文化受到了嚴重沖擊。第四,邪惡的鴉片買賣變得合法化,更多的中國人吸食鴉片,間接地消耗了中國國力。除此之外,鴉片戰爭損失還有中國戰士的無數的士兵,這是對中國當時造成的最大傷害,無數的家庭流離失所。
鴉片戰爭的社會矛盾
在1840年6月之前,華夏民族以農業為本,自己生產、消耗,自我滿足,最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中國對海外貿易并不熱衷,反而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此時,英、法等西方國家已經爭先恐后的對社會經濟體制進行改革,進入到資本主義社會。
隨著工業革命的浪潮越來越高,西方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各列強國生產的商品過剩,需要向國外市場進行傾銷,獲得高額利潤。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極大的阻礙了西方國家的商品銷售道路,為了能打開中國的國門,英國以走私鴉片侵入中國,在受到清政府的圍剿銷煙后,發動了侵略戰爭。即鴉片戰爭社會矛盾第一方面是西方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與封建制度之間的矛盾。
在鴉片戰爭之前,中國一直沿用著封建社會的傳統政治制度,當時存在的社會矛盾只涉及到了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這兩個,比較單一。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是落后的,這不僅體現在政治、經濟上,還體現在思想上。中國地域廣闊,物產豐富又有很多金銀珠寶,比如絲綢,茶葉,瓷器等物品,因此中國毫無疑問的成為西方國家侵略的對象。
鴉片戰爭之后,中國從獨立變成了半獨立半封建性質國家,清朝的統治者也逐漸變成了西方國家的傀儡,幫著列強一起剝削壓迫底層人民群眾,由此激化了社會矛盾并使得矛盾多元化。鴉片戰爭社會矛盾的第二方面是主權獨立與半殖民化之間的矛盾。另外鴉片戰爭期間,西方大機器生產的物品迅速搶占中國市場,從而破壞了中國的經濟體系。即鴉片戰爭社會矛盾的第三方面是傳統手工業和大機器生產之間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