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雅·釋草》——荼,苦菜。
“茶”字最初寫作“荼”,指的是一種苦菜,現在的“茶”字是由“荼”去掉一橫演變而來的。
荼茶二字之轉變
《九經》無茶字,或疑古時無茶,不知《九經》亦無燈字,古用燭以為燈。于是無茶字,非真無茶,乃用荼以為茶也。不獨《九經》無茶字,《班馬字類》中根本無茶字。
至唐始妄減荼字一畫,以為茶字,而荼之讀音亦變。荼,初音同都切,讀若徒,詩所謂“誰謂荼苦”是也。東漢以下,音宅加(音歇)切,讀若磋;六朝梁以下,始變讀音。
唐陸羽著《茶經》,雖用茶字,然唐岱岳觀王圓題名碑,猶兩見荼字,足見唐人尚未全用茶字。(清席世昌《席氏讀說文記》卷一)只可謂荼之音讀,至梁始變,茶之體制,至唐始改而已。
(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安溪的茶是什么時候出購的?
鐵觀音 “春茶苦,夏茶澀,要好喝,秋白露”很經典的茶農諺語
鐵觀音的生產,根據季節性的不同,一年分四季采制,分別是春茶、夏茶、暑茶和秋茶,有些地方由于氣溫較高,還可生產冬茶。 春茶:谷雨至立夏 (4 月中下旬一 5 月上旬 ) 為春茶,產量占全年總產量的 40—45 %。 夏茶:夏至至小暑 (6 月中下旬一 7 月上旬 ) 為夏茶,產量占 15—20 %。 暑茶:立秋至處暑 (8 月上旬一 8 月下旬 ) 為暑茶,產量占 20—30%。 秋茶:秋分至寒露 (9 月下旬一 l0 月上旬 ) 為秋茶,產量占 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