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州,古指今河南潢川等地】
【淮南茶光州上】
光州,古指今河南潢川等地,茶葉生產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種茶始于東周。那時茶由原產地云貴川從川陜大道先傳入陜西南部漢中地區,再沿漢水傳到東周的政治經濟中心——河南。在氣候溫和的南部生根,再向北、向東發展。向北發展到懷州(今河南沁陽),向東沿義陽(今河南信陽)、光州(今河南潢川、光山、商城等),到安徽的西部壽州(今安徽的六安)。形成淮南茶區,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到唐代,淮南茶區已成為全國八大產茶區之一,也是我國最北的茶區。陸羽《茶經》中記載:“淮南茶,光州上,義陽郡、舒州(今安徽舒城)次,壽州下,蘄州(今湖北蘄春)、黃州(今湖北黃岡)又下。”茶圣陸羽告訴人們:唐代八大茶區之一的淮南茶區,光州所產的茶最好。古時淮南茶區包括七個州郡,即光州、義陽郡、舒州、壽州、蘄州、黃州、揚州。光州是七州郡之一,也是產茶最好的一個州。當時的州府就設在潢川。
到了宋代光州茶更加發展。淮南茶區設了23個山場(當時官方設立收購茶葉的點,是榷茶的一種形式),就有兩個在光州的商城和子安。據宋代沈括的《本朝茶法》中記載:在各山場的交易中,商城每年茶葉交易量40533斤,子安每年的茶葉交易量22803斤,兩場共63336斤,占整個淮南茶區茶葉產量的7.2%,再加上外場的收購可達10%。
另外,據陸廷燦《續茶經》中講:當時全國有26種名茶,光州就有3種。書中說:“東首、淺山、薄側出光州。”這說明光州茶到唐宋時代不但有一定的規模,而且有了名茶。
到宋太宗時期,全國茶葉發生了重大變革。在淮南茶區首先出現了散茶。《宋·食貨志》上有這樣的記載:“茶有兩種,曰片茶(餅茶)、曰散茶……散茶出淮南、歸州、江南荊湖,有龍溪、雨前、雨后、綠茶之十一等。”
到明代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貢茶正式廢團茶而改散茶。《明會典》中記載:“洪武二十四年九月,詔建中歲貢上供茶,罷團茶。令茶戶惟采散茶。有司勿與,天下茶額建寧為上。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筍。”
光州散茶也是在這次“散茶出淮南”的變革中出現的。據說開始是模仿六安小把茶制法,后來又融入龍井茶制法,形成了毛尖茶。發展到今天,演變成信陽毛尖制法。1915年信陽縣所做的毛尖茶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獎,從此信陽毛尖就成了河南省的綠茶代表,即光州、義陽郡的代表名茶。此后,在1958年信陽毛尖被評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1980年信陽毛尖又被國家授予銀質獎。于是,信陽毛尖盛名于國內外,生產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到2001年,已有信陽毛尖茶園34000公頃,占河南茶園總面積的90%;產量每年達7800噸,占河南茶葉總量8200噸的95%。現在的信陽毛尖產區是:信陽、潢川、光山、羅山、商城、固始等縣。產量主要集中在信陽等地。由于原光州的所轄區與信陽的自然條件、氣候地貌基本相同,又制定了統一制茶標準,從而使“淮南茶,光州上”得到了充分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