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茶葉生長的區位因素地理
信陽對茶樹生長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這里年平均氣溫為15.1℃,一般年份界于14.5℃至15.5℃之間。3月間下旬開始,日均溫達10℃,可持續220多天,直到11月下旬才下降。有效積溫達4864℃,80%的年份為4683℃。4至11月的月平均氣溫為20.7℃,最熱的7月份均溫為27.7℃,最冷的1月份月均溫為1.6℃。信陽的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為1134.7mm,而且多集中在茶季。4—11月的光照時數為1592.5小時(占全年總時數的73%),太陽輻射量為89.25千卡/cm2,有效輻射量為43.74千卡/cm2。信陽山區的土壤,多為黃、黑砂壤土,深厚疏松,腐殖質含量較多,肥力較高,PH值在4—6.5之間。
歷來茶農多選擇在海拔300至800米的高山區種茶。這里山勢起伏多變,森林密布,植被豐富,雨量充沛,云霧彌漫,空氣濕潤(相對濕度75%以上)。
太陽遲來早去,光照不強,日夜溫差較大。
茶樹芽葉生長緩慢,持嫩性強,肥厚多毫,有效物質積累較多。
尤其是信陽處于北緯高緯度地區,年平均氣溫較低,很有利于氨基酸、咖啡堿等含氮化合物的合成與積累。
2. 茶樹的區位因素
北方適合種茶樹。
茶樹喜歡溫暖濕潤氣候,平均氣溫10℃以上時芽開始萌動,生長最適溫度為20~25℃;年降水量要在1000毫米以上;喜光耐陰,適于在漫射光下生育。
中國茶區遼闊,茶區劃分采取3個級別,即:一級茶區,系全國性劃分,用以宏觀指導;二級茶區,系由各產茶省(區)劃分,進行省區內生產指導;三級茶區,系由各地縣劃分,具體指揮茶葉生產。
國家一級茶區分為4個,即華南茶區、西南茶區、江南茶區、江北茶區。
江北茶區:南起長江,北至秦嶺、淮河,西起大巴山,東至山東半島,包擴甘南、陜西、鄂北、豫南、皖北、蘇北、魯東南等地,是我國最北的茶區。
江北茶區地形較復雜,茶區多為黃棕土,這類土壤常出現粘盤層;部分茶區為棕壤;不少茶區酸堿度略偏高。
茶樹大多為灌木型中葉種和小葉種。
江南茶區:在長江以南,大樟溪、雁石溪、梅江、連江以北,包括粵北、桂北、閩中北、湘、浙、贛、鄂南、皖南、蘇南等地。
江南茶區大多處于低丘低山地區,也有海拔在1000米的高山,如浙江的天目山、福建的武夷山、江西的廬山、安徽的黃山等。
江南茶區基本上為紅壤,部分為黃穰。
該茶區種植的茶樹大多為灌木型中葉種和小葉種,以及少部分小喬木型中葉種和大葉種。
該茶區是發展綠茶、烏龍茶、花茶、名特茶的適宜區域。
西南茶區:在米侖山、大巴山以南,紅水河、南盤江、盈江以北神農架、巫山、方斗山、武陵山以西,大渡河以東的地區,包括黔、渝、川、滇中北和藏東南。
西南茶區地形復雜,大部分地區為盆地、高原,土壤類型亦多。
在滇中北多為赤紅壤、山地紅壤和棕壤;在川、黔及藏東南則以黃為主。
西南茶區載培茶樹的種類也多,有灌木型和小喬木型茶樹,部分地區還有喬木型茶樹。
該區適制紅翠茶、綠茶、普洱茶、邊銷茶和名茶、花茶等。
華南茶區:位于大樟溪、雁石溪、梅江、連江、潯江、紅水河、南盤江、無量山、保山、盈江以南,包括閩中南、臺、粵中南、海南、桂南、滇南。
華南茶區水熱資源豐富,在有森林覆蓋下的茶園,土壤肥沃,有機物質含量高。
全區大多為赤紅壤,部分為黃壤。
茶區薈集了中國的許多大葉種(喬木型和小喬木型)茶樹,適宜制紅茶、普洱茶、六堡茶、大葉青、烏龍茶等
3. 茶葉種植的區位因素
一、商品谷物農業
以小麥和玉米為主
二、大牧場放牧業
以牧羊、牛為主
三、混合農業
農業的主要種植物有小麥、玉米等;飼養牲畜有豬、牛、羊等。
四、乳畜業
生產對象是奶牛;產品主要是牛奶及其奶制品,如奶粉、黃油和奶酪。
五、熱帶種植園農業
以茶,香蕉、菠蘿、芒果、油棕、劍麻、煙草、 棉花。
4. 高中地理茶葉的區位因素
我國四大地理區域中的南方地區盛產茶葉。
原因是南方地區氣候濕熱,適宜茶樹生長。
5. 茶葉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形區
江蘇的茶園主要分布在蘇南地區,包括蘇州無錫的太湖沿岸及島嶼,無錫,常州的宜興,溧陽的宜溧山地,常州金壇的茅山等地。
從氣候來說,北亞熱帶向中亞熱帶過度,加上太湖水體的調節,熱量充足;降水量在1100---1200毫米之間,降水豐富,多雨多霧。
從地形來看,分布于低山丘陵的緩坡,利于排水;從土壤來看,微酸性土壤,適合茶樹生長。江蘇是我國的產名茶省份之一,有蘇州洞庭碧螺春;宜興紅茶;常州溧陽的壽眉、金壇的雀舌,茅山青峰(旗槍)等
6. 茶葉生長的區位條件
最主要的兩個原因:
獨特的地理位置
一方面是茶樹生長的獨特環境,產地武夷山有著特殊的地理位置,獨特的土壤、光照,良好的生態壞境等等。如雷貫耳的大紅袍就是生長在九龍窠內的一座陡峭的巖壁上。
武夷山茶樹生長的環境
除了自然因素外,
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制茶工藝。
獨特的制茶工藝
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這也造就了武夷巖茶的獨特性。
7. 茶葉分布的地理特征
中國產茶歷史悠久,茶葉產地遍布全國。在悠久的茶葉發展歷史中,我們智慧的勞動人民因地制宜發明出了各式各樣的制作工藝,茶也因產地、茶樹品種的不同逐漸形成了各類茶種。今天我們一般把茶分為六大類,各類茶有它的產地范圍,這里將有圖有真相的為大家介紹下六大類茶的勢力范圍。
中國六大茶類
綠茶、黃茶、白茶、青茶、紅茶、黑茶
1、綠茶
綠茶是六大茶類中唯一的不發酵茶,產區分布:北到山東、陜西、甘肅,南到海南,都生產綠茶。其余還包括:浙江、江蘇、安徽、河南、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四川、重慶、廣東、廣西、云南、貴州,幾乎涵蓋了南方各省。
2、白茶
白茶屬于輕微發酵茶,主要產于閩東的福鼎和閩北的政和等地,以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政和大白茶等品種茶樹的鮮葉為原料制作而成。
3、黃茶
黃茶為輕發酵茶,按照鮮葉采摘的老嫩程度不同,分為黃芽茶、黃小茶、黃大茶三種。主要的代表有湖南岳陽的君山銀針、四川的蒙頂黃芽、浙江的莫干黃芽、安徽的霍山黃芽等。
4、青茶
青茶,也稱為烏龍茶,兼具綠茶的清香和紅茶的醇厚,是半發酵茶,主要產于中國的福建、廣東、臺灣等地。
5、紅茶
紅茶,發源地是近福建省武夷山桐木關(村),最早的紅茶為小種紅茶。此外還分布于安徽的祁紅工夫和云南的滇紅工夫,福建的閩紅工夫、江西的寧紅工夫、湖北的宜紅工夫、湖南的湖紅工夫(湘紅工夫)、四川的川紅工夫、浙江的越紅功夫、江蘇的宜興紅茶、廣東的英德紅茶等地。
6、黑茶
黑茶,為后發酵茶,主要產于云南、四川、湖南、湖北、廣西、陜西、安徽(古黟黑茶)等地。
8. 茶葉的生長區域
印度東北部滿足茶葉生長的條件:
(1)熱量條件:茶樹喜歡溫暖的氣候條件,對溫度和熱量有一定的要求。在適當的溫度條件下,茶樹才能生長良好。氣溫在10-35度之間時,茶樹通常能正常生長,在20-25度時生長最快,氣溫超過35度時茶樹新梢生長緩慢或停止。除了對溫度要求外,茶樹對積溫也有一定要求。一般情況下,一年之中活動積溫越多,茶樹的生長時期就越長。茶樹每萌發一輪所需的大于10度的活動積溫為760-1060度左右。
(2) 水分條件:水分是保證茶樹正常生長的基礎條件之一,雨量不足,空氣濕度太低,對茶樹生長不利。降水是茶園水分最主要來源,保證茶樹能正常生長的年降水量一般要在800毫米以上。在茶樹生長期間,月降水量通常不能少于100毫米。當月降水量少于50毫米時,茶樹缺水干燥,平均濕度低于50%對茶樹生長發育不利,而且使茶葉質地粗硬,品質降低。綜合氣候與水分條件,夏季高溫多雨的熱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非常適宜種植。
(3)土壤條件:茶樹對土壤條件有一定要求,一般要求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特別要求土壤呈酸性,Ph值在4.5-5.5最為適宜,Ph值高于6.5的土壤不能種植茶樹。我國適合種茶的土壤主要有南方低山丘陵的磚紅壤等幾種。
(4)地形條件:茶葉成熟和采摘期,需要良好的排水條件,因此地勢較高、地形起伏相對較大的山地和丘陵地區一般比亞熱帶和熱帶的平原地區更有利于茶樹的生長。
9. 茶葉的農業區位因素
較酸性的土壤,區位條件:
1、多種植在丘陵,排水性好。
2、喜溫喜濕。
3、多種植在酸性土壤氣候如春,陽光充沛,雨量充足,土壤及空氣濕度較高,以紅壤、黃壤、沙壤、棕色森林為宜,海拔在1500m云霧繚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