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培訓茶葉基本知識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為了保障茶產業持續健康發展,促進茶產業提質增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茶產業相關活動,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茶產業包括茶樹種植、茶葉加工、品牌建設、文化活動及其相關扶持與服務。
本條例所稱茶葉是指用山茶科山茶屬茶組植物的鮮葉加工而成的產品。
第三條茶產業發展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政府推動、企業主體,品牌引領、市場主導,科技支撐、質量保障的原則,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第四條產茶地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茶產業發展工作的領導,將茶產業發展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及年度計劃,茶產業發展所需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建立健全促進茶產業發展協調機制,完善茶產業發展政策措施。
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農村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茶產業發展工作。
發展和改革、教育、科技、工業和信息化、財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水利、商務、文化和旅游、衛生健康、市場監督管理、林業、氣象等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促進茶產業發展的相關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加強本行政區域內茶樹種植、茶葉加工等活動的指導、服務、監督,落實茶葉質量安全屬地管理的責任。
村(居)民委員會協助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做好茶產業發展相關工作。鼓勵制定茶葉質量安全管理村規民約。
第六條產茶地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建立茶葉質量安全可追溯和監管體系,組織、實施茶樹種植和茶葉加工、包裝、運輸等環節的清潔化工作,加強茶葉質量安全監督管理。
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加強茶產業宣傳,普及茶知識,傳播茶文化。
鼓勵廣播電視、網站、報刊、融媒體等加強茶產業宣傳。
第八條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投入、參與茶產業發展。
第九條支持培育發展茶行業社會組織。茶行業社會組織應當規范行業行為,加強行業自律和人才培訓,引導茶葉經營者依法生產經營,建立健全行業規范和獎懲機制,提供信息、技術、培訓、知識產權保護等服務,推動行業自律和誠信建設。
第十條對在茶產業發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獎勵。
第二章 茶樹種植
第十一條產茶地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按照集中連片、適度規模、優質高效、標準規范、產業配套的發展方式,推動茶樹種植基地建設。
第十二條省人民政府農業農村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制定茶樹標準化種植技術規程。
茶樹種植應當根據茶樹生長發育特性,按照種植技術規程標準化種植。
第十三條產茶地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做好以下茶樹種植基地建設工作:
(一)鼓勵茶樹種植基地依法流轉,促進規模化經營;
(二)加強茶樹種質資源保護和茶樹品種優選優育,推廣茶樹良種良法種植,擴大高標準茶樹種植基地;
(三)實行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推廣生物、物理、生態協調等綜合防控及統防統治先進技術;
(四)支持開展茶樹種植基地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良好農業規范農產品等認證;
(五)建立500畝以上連片茶樹種植基地環境監測、氣象信息系統;
(六)推廣使用有機肥和茶葉專用肥,實行測土配方施肥;
(七)推廣茶樹鮮葉采摘機械化;
(八)支持建設品牌茶葉、特色茶葉、出口茶葉專用基地;
(九)加強茶樹種植基地周邊生態環境保護。
第十四條 茶樹種植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應當建立茶樹種植生產記錄檔案,如實記載下列事項:
(一)使用肥料、農藥等農業投入品的名稱、生產企業、來源、數量、使用地點、用法和使用日期;
(二)茶樹種植基地病蟲草害的發生和防治情況;
(三)茶樹鮮葉的采摘日期、產量。
茶樹種植生產記錄應當保存二年。禁止偽造茶樹種植生產記錄。
第十五條茶樹種植基地禁止實施下列行為:
(一)使用劇毒、高毒、禁用的農藥;
(二)使用化學除草劑、植物生長調節劑等未登記在茶樹上使用的農藥;
(三)未按照農藥的標簽標注的使用范圍、使用方法和劑量、使用技術要求和注意事項、安全間隔期使用農藥;
(四)使用催芽素等未登記在茶樹上使用的肥料;
(五)法律、法規禁止的其他行為。
第十六條產茶地區縣級人民政府對符合以下條件的茶樹種植基地,可以劃定為茶樹生態種植保護區,實行產地保護:
(一)具有適宜茶樹生態種植的土壤、氣候等自然地理條件,海拔600米以上,遠離主要公路500米以外;
(二)相對連片種植500畝以上;
(三)已經形成科學的種植方法、良好的質量控制方法,具有一定的資源、技術和效益等優勢;
(四)茶葉生產組織化程度高,產品市場銷售穩定;
(五)茶樹生態種植保護區應具備的其他條件。
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樹種質資源特定地區,可以劃定為茶樹生態種植保護區。
第十七條產茶地區縣級人民政府農業農村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組織有關部門、科研機構和專家等對劃定的茶樹生態種植保護區進行論證,并聽取茶樹種植基地權利人和所在地村民的意見,報縣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向社會公布。
茶樹生態種植保護區應當設立保護標志,劃定保護范圍、確定責任主體。
第十八條省人民政府農業農村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制定茶樹生態種植保護區建設的相關標準,規范茶樹生態種植保護區建設。
第十九條產茶地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加強茶樹生態種植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優先安排茶樹生態種植保護區的道路、水利、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
第二十條茶樹生態種植保護區內的個體種植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種植企業等應當按照綠色、有機、良好農業規范標準管理茶園。
鼓勵、支持茶樹生態種植保護區內的個體種植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種植企業等按照國際市場的質量標準栽培茶樹。
第二十一條 茶樹生態種植保護區內,除執行第十五條規定外,還禁止下列行為:
(一)侵占、毀壞茶樹生態種植保護區基地;
(二)擅自砍伐或者損毀茶樹生態種植保護區內的林木;
(三)排放廢水、廢氣,傾倒、堆放固體廢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質;
(四)毀壞茶樹生態種植保護區基礎設施和保護標志;
(五)非生產用機動車進入茶樹生態種植保護區;
(六)開展餐飲、燒烤、露營等損害茶樹生態種植環境的旅游活動;
(七)擅自新建、改建、擴建影響茶樹生態種植和破壞生產環境的建設項目;
(八)法律、法規禁止的其他行為。
第三章 茶葉加工
第二十二條產茶地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加強茶葉加工指導、服務和監管。
企業應當采用標準化、清潔化方式生產加工茶葉。
第二十三條產茶地區市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農村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制定茶葉加工地方標準。鼓勵茶行業社會組織、茶葉企業制定和使用高于國家和地方標準的團體標準、企業標準。
第二十四條產茶地區縣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做好以下工作:
(一)培育茶葉加工龍頭企業;
(二)鼓勵、支持申請國家有關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認證,綠色、有機、地理標志等產品認證;
(三)支持建設茶葉初制、精制、深加工、機械化生產線;
(四)支持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等建設冷鏈設施;
(五)支持建立完善產地茶樹鮮葉交易市場。
第二十五條茶樹種植企業、茶葉加工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家庭農場等生產經營主體,應當建立茶樹鮮葉質量安全自檢制度,定期對茶葉加工生產狀況進行檢查評價,建立茶葉加工記錄檔案,如實記載下列事項:
(一)茶樹鮮葉的品種、等級、數量、進場(廠)時間,以及供貨者名稱、地址、聯系方式等內容,并保存相關憑證;
(二)生產的茶種類、等級、數量、入庫時間、出庫時間、貯存條件等。
茶葉加工記錄和憑證保存期限不得少于茶產品保質期滿后一年。禁止偽造茶葉加工記錄。
第二十六條鼓勵和支持以茶樹鮮葉、茶半成品、成品茶或副產品為原料,開發加工食品、飲品、工藝品、生活用品等茶葉衍生品。
茶葉衍生品的加工應當符合法律法規和相關技術標準規定。
第二十七條除茶葉衍生品的生產加工外,禁止在茶葉加工中添加糖分、甜味劑、色素、香精等外源物質。
禁止在茶葉生產經營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
第四章 品牌建設
第二十八條 省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按照政府引導、行業指導、誠信為本、質量優良、企業主體、共建共享的原則,建立茶葉品牌發展、推介、保護和利用的運行機制;圍繞重點發展貴州綠茶、貴州紅茶、貴州抹茶、貴州黑茶等茶葉公用品牌,著力推進原產地保護和品牌建設,扶持企業產品品牌。
第二十九條省人民政府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農業農村行政主管部門制定和完善茶葉公用品牌和知名子品牌產品質量標準,包括外在形態、內在品質、包裝標識等內容。
第三十條鼓勵使用茶葉公用品牌,支持做大做強知名子品牌和企業產品品牌。
第三十一條茶葉公用品牌持有者應當制定管理規定,實行統一管理。管理規定應當包含質量可追溯、監督檢查等內容。
茶葉公用品牌授權使用者應當執行品牌管理規定。
任何單位和個人對違反茶葉公用品牌管理規定的行為,可以監督、舉報。
第三十二條 產茶地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保護獲得中華老字號、地理標志、國家氣候標志等名優產品的茶葉商標或標識。
第三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可以舉辦品牌茶葉展示展銷活動,組織引導企業參加各類涉茶展銷會。
支持各類生產經營主體在傳統媒體、新媒體、自媒體推廣銷售品牌茶葉。
第三十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交通運輸、市場監督管理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支持在主要交通干線、公共場所推廣公用品牌,開設品牌茶葉專賣店,開展品牌茶葉宣傳推介活動等。
第三十五條鼓勵茶葉企業開發適銷對路的品牌茶系列產品,創新品牌營銷方式,拓寬品牌流通渠道,建設品牌忠誠消費群體。
第三十六條支持茶行業社會組織、茶葉企業到境內外建立貴州茶品牌推廣中心。
鼓勵本省品牌茶產品進入省內機場、鐵路、酒店、旅游景區、高速公路服務區、連鎖超市、省內外電商平臺等推廣、銷售。
第三十七條 鼓勵深入挖掘茶葉的生產、生活、生態和文化等價值,促進茶產業發展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技藝、鄉風民俗、美麗鄉村建設深度融合,加強老工藝、老字號、老品種的保護與傳承,培育具有文化底蘊的茶產業品牌。
鼓勵通過品牌價值評估、品牌評比及發布等活動,擴大品牌宣傳,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
2. 茶葉培訓資料
首先寫培訓的時間地點。
其次寫培訓的指導老師。
第三寫培訓的具體內容。
第四寫培訓的收獲。
第五最后自己在培訓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最后寫一下對今后培訓的建議。
3. 中國茶葉基礎知識培訓
茶葉這么多種想樣樣精通新手上路是不可能的,只有你想賣哪種茶為主挑就挑哪種茶去找個炒茶師傅最好,綠茶的等級是很好分的,看芽頭就知道了,關注一下我,我有圖片在上面,你們自己看看
4. 關于茶葉能有哪些培訓
專業的茶藝師培訓課程都是先教我們了解茶,先了解才有喜歡,才會珍惜茶,才能讓我們泡好茶,讓茶發揮至最佳境界,好的茶藝師培訓課程教學內容如下:
1、茶怎么來的?
2、綠茶、白茶、黃茶、烏龍茶、紅茶、黑茶是如何演變過來的?怎樣加工出來的?有什么流程和原理?
3、加工出來的茶葉如何鑒別其品質、等級、特性?
4、根據不同茶類、選擇不同茶具、水的溫度、浸泡的時間,讓茶發揮至最高境界?泡出一壺好茶來。
5、茶葉如何賣?茶葉如何營銷?如何開店?茶葉店、茶藝館的經營管理。
6、茶葉店、茶樓、茶藝館禮儀(包括坐、站、行走、微笑等)。
7、修心養性的三套泡茶流程展示,既許多人眼里的茶藝表演(A、綠茶茶藝表演;B、安溪鐵觀音茶藝表演;C、臺灣十八道聞香杯茶藝表演;),另增加了當前較為流行的——干泡法,也稱為行茶法。
5. 茶葉知識培訓計劃怎么寫
1總結去年的銷售成績和不足。
2根據往年的銷售情況制定春茶,夏茶,秋茶采購計劃,調整茶葉品種級別。
3針對不同地區開發新客戶,開發新產品。
4做好市場調查發現消費新趨勢聯系技術部門調整茶葉口味。
5充分了解競爭對手,及相應的核心產品,做有根據的單品競爭做到空白市場植入。
6了解新的國家標準先期準備。
7溝通客戶,掌握第一手市場需求信息客戶永遠比我們更了解市場。
8做好陳茶的處理工作,能降價處理的就盡量處理,實在不行考慮窨花,拼配處理。
9制定新的一年返貨,促銷,宣傳等計劃打出預算,做的有的放矢。
10調節人員分工做到員工培訓使其掌握一定的茶葉知識及崗位專業技能,實行獎懲制度,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
6. 茶葉技能培訓
考初級茶藝師資格證非常簡單,基本經過系統培訓都能過。 初級茶藝師考試內容包括理論知識和技能操作。 (1)理論知識:職業道德、基礎知識、禮儀、接待、茶藝準備、茶藝演示、茶事服務、銷售、茶藝館設計要求、茶藝館布置、茶飲服務、茶葉保健服務、茶藝表演、茶會組織、茶藝編創、茶會創新等。 (2)技能操作:禮儀、接待、茶藝準備、茶藝演示、茶事服務、銷售、茶藝館設計要求、茶藝館布置、茶飲服務、茶葉保健服務、茶藝表演、茶會組織、差異編創、茶會創新等。
7. 茶葉技術培訓
差不多一個月左右
如果是考茶藝師證的話,不用多久,一個月足夠了
如果是真想學茶,那就要看你的老師教你多少,你自己又自學了多少,茶海無涯,反正這一行一輩子學不完,基礎知識的掌握認真勤奮點一個月也夠了,但深入的體會就需要時間了。
8. 茶的培訓內容
去喝茶的這一個茶舍上班,我們要去學哪些東西?那么我想我們要學的東西非常的多。
首先呢我們要去學會品茶,第二年我們要去學會去泡茶,理茶呢,我們要學會去認識茶葉。那么這三種呢,他們是相互聯系的。所以呢我們要去學會去認識茶的種類,那么幾個認識了茶的種類,我們才能夠去了解并且詳細的去介紹它的功能,它的產區它的分布等等。
那么第二呢就是要學會去認識茶具,然后呢去學習用茶具去進行相關的泡茶。然后呢去了解相映的水的溫度。這就是我的答案。